也有人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向价格司反馈行业的真实诉求,以求加大其对光热电价一事的重视程度。
受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价格高涨的影响,新能源产业前些年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青睐,其中太阳能产业不仅发展比较快,而且还到了过热程度。首先,国际能源价格走势低迷对太阳能等新能源行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相对于太阳能发电而言,太阳爱迪生公司的多晶硅生产位于太阳能产业的上游,而面对太阳能行业的寒冬,全世界光伏制造商对于多晶硅的需求都处于相对疲软状态但是如果把销售周转的链条延伸到下游端,从货物的周转、销售转为卖电,根据测算,电费收益置换出电站的投资成本,可能需要八到九年时间,还是要注重现金的周转速度,同时规避风险。谈到《巴黎协定》的签署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影响时,李宏说:我们也一直持续关注气候变化,一直在为这方面做更多的准备。李宏建议,光伏企业要注重流动性的风险,在上游端,周转速度取决于货物销售速度、资产的变现。联合光伏首席财务官兼中国境内事务管理委员会主席李宏在会议现场接受了新华网记者的独家专访,谈到创新他表示,光伏企业要注重资金流动性的风险,应通过创新促使太阳能电站实现标准化,便于电站作为投资产品更好的进行交易。
李宏表示,2015年公司在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努力,首先,使太阳能电站能够标准化,通过良好的财务模型,将电站资产的收益固定化。图为,联合光伏首席财务官兼中国境内事务管理委员会主席李宏。欧洲互联电网的一份报告显示,整个欧洲同步区域内,可以处理的频率在49-50Hz之间的可再生能源容量不超过3GW直流电(或2.35GW交流电)。
意大利输电系统运营商Terna进行的负载潮流模拟显示,在峰值时期(每年七月的第3周和十二月的第3周),很多意大利输配电线路均处于满工作量状态,有时很难消纳全部的可再生能源输出在2006年引入补贴政策后,意大利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进入了高速增长之中。彭博新能源财经调查了意大利的输电运营商、用电单位和当局是如何进行电网管理,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发电容量。根据欧洲互联电网(简称Entso-E)2014年的数据,希腊是世界上并网光伏发电比例最高的国家(9.5%),随后分别是意大利(8.7%,Terna称,这一比例已经在2015年上升至9%)、德国(6.3%)和美国加里福尼亚州(5.3%)。
Terna发现,公司在意大利有25%的高压/中压变电站均需面对电力逆流的问题,情况比2015年严重5%。目前,该国已在运营中的光伏和风电容量分别为18.6GW和8.7GW。
2012年上半年,意大利的此类电力装机量已达13.1GW,其中12.7GW为光伏装机量。有趣的是,过去风电比光伏项目更让人担忧,对于高压电网来说尤其如此。欧洲互联电网的一份报告显示,整个欧洲同步区域内,可以处理的频率在49-50Hz之间的可再生能源容量不超过3GW直流电(或2.35GW交流电)。意大利输电系统运营商Terna进行的负载潮流模拟显示,在峰值时期(每年七月的第3周和十二月的第3周),很多意大利输配电线路均处于满工作量状态,有时很难消纳全部的可再生能源输出。
意大利是世界上光伏发电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2015年该国的光伏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9%。该地区在2009年的弃风量高达700GWh,相当于意大利同年风电发电总量的10.7%。意大利Southern Appenine山脉人口稀少,电力需求最低。意大利90%的光伏电均接入中低压配电网之中,因此在此类电网上的损失也最大。
随后,该地区的弃风情况逐渐好转,2015年的弃风量已降至120GWh,相当于全国同年风电发电总量的0.6%对机器人行业来说,则是出现了大跃进现象,各地都制定了令人担心的机器人发展规划,且都给予了巨额的财政补贴。
问题在于,由于各种需要,该补的、不该补的,大头已经向下,特别是政策刚刚出台的头几年,补贴的力度很大,很多不具备补贴条件的企业,也都拿到了补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对光伏行业的财政补贴政策给予调整、逐步下调补贴标准的同时,其他一些可以享受财政补贴的行业,也出现了与光伏行业类似的现象。
只是,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在各地公布的机器人企业以及产量等情况来看,明显地存在造假或者生拉硬拽现象,很多根本不符合机器人生产企业条件的,也都被纳入到机器人行列,享受各种财政补贴。如果财政补贴政策是根据技术、核心竞争力、效益、品牌等实施的,而不是把补贴当作福利,其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将远高于现在。一定程度上,还使得产业发展陷入了比较乱的困局。这样的竞争,显然是不可能使机器人产业发展起来的。考虑价格政策衔接、项目建设时期不同等实际因素,初步考虑制定差异化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并伴随产业技术进步逐步下调光伏发电补贴水平,直至取消补贴。而从光伏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产能过剩带来的行业过度竞争以及频繁遭受欧美发达国家调查和限制之外,能够留下记忆的已经不多。
反过来,正是因为补贴政策很乱、很滥,才直接导致产业规划很乱、很滥,导致大量滥竽充数者进入了机器人行业,成为高科技企业。所以,如何调整产业补贴政策,已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
那么,财政补贴还有什么意义呢。而所谓的下调光伏行业补贴标准,可以说又是一次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行为。
前提是,必须补到确实该补的地方,而不是搭上一点边,就给予财政补贴,更别说弄虚作假了。就新能源汽车而言,问题主要出在骗补上,亦即是否符合条件,都在申请补贴,且拿到了很多补贴。
这样的思路和手段,自然也就只能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和产业发展的失控。在这样的情况下,降低和取消补贴,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深圳市就出台政策,自2014年起至2020年,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连续7年补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应当说,在财政补贴问题上,我们的教训已经很多很多,由此带来的产业发展乱象、社会资源浪费、弄虚作假、误导决策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
如光伏补贴,大多都是拉上一位或几位所谓的海归,就大兴土木发展光伏产业了。而眼下最火的机器人产业,甫一启动,就陷入了一片乱象之中,不仅产业发展规划乱,补贴政策更乱。
遗憾的是,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职能部门,都没有很好地去研究政策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而是满足于出台补贴政策就是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就是重视新兴产业,就是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由于各项配套措施不健全,相关的监督机制不完善,财政补贴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因为,我们无法从政策的调整中看到合理的方面,更没有看到对产业作用的方面,只是补贴的力度小一点而已。而相关的补贴政策,也是不问技术、不问市场、不问竞争力,只要有电发出来,就给补贴。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财政补贴政策已经走偏,不分青红皂白地洒花露水式的财政补贴,对产业发展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出现这种现象的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证明地方政府多么地重视机器人产业,多么地重视新兴产业发展,地方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有多大、理念有多超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从国家手中多拿补贴、多挣资金。符合条件,也没有对光伏行业做出贡献的企业,也都拿到了补贴,且补贴的数额极大。特别是新兴产业,完全需要通过财政补贴予以扶持,推动其发展。
同样,新能源汽车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电价处负责人侯守礼近日介绍,我国将完善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建立补贴逐步下调机制。
我们说,对新兴产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完全应该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理念的。而东莞则安排在2014-2016年,由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预算2亿元,资助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这一政策也被称之为机器换人计划。
必须警觉的是,光伏、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行业,如此多的财政补贴投下去,却没有诞生一个诸如华为这样的企业,没有一个企业敢于与国外同类企业竞争,没有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最终取消光伏行业的补贴政策,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